Facebook創始於2004年。2008年推出繁體中文版本,供台灣民眾使用,在此同時,Facebook在台灣學生界竄紅。及至今日,臉書使用者突破10億,有網友稱Facebook已成為全球的第三大國家。
每天,甚至每時每分、隨時隨地逛Facebook,對現在人們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,研究統計,台灣使用者黏性高,在社群平台停留時間比以往成長 204%,Facebook 屹立其領導地位。
人人對Facebook為之著迷,可是,它真的安全嗎?
從Facebook興盛後,有許多人對它的隱私保護起疑。日前調查顯示:僅3成用戶信任臉書,主要原因是Facebook的個資保護不及格,臉書掌握了每位使用的個人基本資料,與臉書使用的各類資訊,但是Facebook卻只回覆用戶不相對應的無用廣告訊息。而事實上,連Facebook本身也沒有說這個社交平台是安全的。
申辦Facebook前,首頁會顯示網站使用條款及帳號安全設用相關的長篇大論「使用說明」,當然,通常少有人會仔細閱讀後才繼續填申辦個資。我猜想,Facebook可能是利用這一點,於是在它的使用條款對於帳號安全保護方式寫的模稜兩可,甚至間接表明:不保戶用戶安全。
如Facebook資料使用政策中「資訊蒐集項目」就提及:
A.
- 當您在 Facebook 上張貼如相片或影片等內容時,我們可能會接收額外的相關資料 (或是中繼資料),例如拍攝相片或影片的時間、日期和地點。
- 我們會從電腦、手機或其他您用來存取 Facebook 的裝置接收資料,當有多位使用者從相同的裝置登入 Facebook 時也一樣。此類資訊可能包括您的 IP 位址,以及其他像是您的網際網路服務、位置、您使用的瀏覽器類型 (包括識別碼),或是您造訪的網頁等資訊。例如,我們可能會取得您的 GPS 或其他位置資訊,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告訴您附近是否有任何朋友。
- 我們會在您瀏覽使用 Facebook 平台 的遊戲、應用程式或網站,或是瀏覽有 Facebook 功能 (例如社群外掛程式) 的網站時接收資訊,有時透過 Cookie 接收這些資訊。這些資訊可能包括您造訪網站的日期和時間、您所在的網址或 URL、IP 位址的技術資訊、您使用的瀏覽器和作業系統,以及您的使用者 ID (如果您已登入至 Facebook)。
B.
- 雖然您允許我們使用接收的有關您的資訊,但是您的全部資訊一律歸您所有。您的信任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會與他人分享接收到有關您的資訊,除非我們已經:1.獲得您的授權; 2.事先通知您,例如在此政策中向您告知; 3.或從中移除您的姓名或任何其他個人識別資訊。
C.
- 當您刪除帳號時,帳號就會永久從 Facebook 刪除。刪除帳號通常需要一個月的時間,但是有些資訊可能會保留在備份複本中,並且保留最長達 90 天。除非您確定再也不想重新啟用帳號,否則請不要刪除帳號。您可在此刪除帳號。
- 我們需要特定資訊才能為您提供服務,因此我們只會在您刪除帳號後才刪除該等資訊。您在Facebook 上執行的部分操作並不會儲存在您的帳號中,例如在社團中留言,或是傳送訊息給某人 (即使您已刪除帳號,您的朋友可能仍保有您傳送的訊息)。在您刪除帳號後,這些資訊仍會保留。
在Facebook所留有的資訊,就像腳踩在未乾的水泥上的印子,沒辦法完全抹除。

先前,Facebook曾推出名為「Beacon」的顯示廣告系統,後因為這個系統過度使用帳戶各資,民眾紛紛抗議,Facebook才在2007年底時關閉這個功能。另外,在管理帳號申請方面,Facebook也有所疏失,一為「Facebook條款」中雖明文帳戶申請者不得小於13歲,以保護兒童的安全,可是在Facebook介面上,因為帳戶資料可以「作假」,仍可以看到許多朋友年齡未滿13歲,有消息傳出Facebook在未來有可能取消這限制。二為其規定使用者一定要輸入真實姓名,不然會凍結使用者的帳號,在原立意上可能是為了確保每個帳戶都是真實的,但衍生出的另一方面問題,卻導致強迫個人真實資料流露於虛擬世界,可供任意人隨意搜索。Facebook對於人名沒有完確的驗證模式,時有錯誤封鎖名人帳號,或者要由安全檢查程式(要求該用戶辨認朋友的照片,7張照片要5張答對)才可重新啟用帳號。
於Facebook上存取某些應用程式,它會要求用戶答應先提供個人資料,否則不給予前進那程式。一但用戶點選「同意」後,小則自己使用那程式的訊息會被朋友得知,大則嚴重透露個人隱私資料(如:公開的個人檔案、朋友名單、電子郵件、生日、近況更新、相片、個人簡介和說讚的內容)。這種情形同樣發生在一個小小的「按讚」動作,若有新人士「追蹤」你,你的性向、智商甚至也一併流露。還有,因應Facebook的盛行,為推廣某活動,或達成一特定目的,常有看見「來XX專頁按讚,就可以關注最新消息」的訊息,如「近畿大學新嘗試,以Facebook社群助新鮮人適應校園生活」,可是這都是另一面向的汲取用戶資料方法。今年(2013年)4月,Facebook結合手機與Facebook網絡,推出「Facebook Home」的軟體,但此軟體並沒有受到廣大的響應,反而引起更廣大的隱私暴露聲浪。
Facebook雖與其他需要申請帳號成為會員的網站一樣,顯示「用戶安全條款」,在帳戶中另備有「安全隱私設定」的功能(主要更改的項目有:Organizing Friend Lists、Hiding From Facebook Search、Hiding From Public Search Engines、Hiding Wall Posts、Instant Personalization。更改教學網站:教學A、教學B),可是會透過這個功能更改隱私設定的用戶卻少之又少,保守估計有130000人未更改過,讓Facebook可以「光明正大」地散播個人資料。
此外,除了上述的安全性問題,網路上更是充斥著破解Facebook隱私權設定的各類方法,也就是說,即便用戶更改、保護帳戶中的「隱私設定」,還是有其他方法可以突破那道用處不高的枷鎖,於Facebook上是沒有任何安全性可言的。有網友戲謔地創建「Openbook」網站,用來探索Facebook上每位用戶的私人悄悄話,以奉勸大家要更加注意Facebook隱私安全的問題。
因為這個破解原始碼的演算法,曾導致「女大生逮男友劈腿姊妹淘」的事件:
還有,因為Facebook的開放性,網路上的人脈擴充快速,越來越多人會透過臉書搜尋某一特定對象,進而監控他的「行動」。而在公司、企業......等等的徵才方面,主管或老闆決定是否要錄取一位新職員,先查看期應徵人員的Facebook也是常見的事。這已不是謠言,網路上有網友表明確有實例。後來,美國境內有些公司為「詳細了解」員工是怎麼樣的一個人,甚至有雇主要求應徵者交出臉書密碼,登入其帳號,此案目前已有華盛頓州、俄勒岡州的立法機關立草案交付審查。
Facebook的公開性,潛藏了許多社及隱私安全性的問題,它隱瞞大眾的事情繁多不勝枚舉。由此,許多詐騙事件因應而生,或網路病毒的傳播更為廣泛、嚴重。在網路、臉書這樣的開放空間,沒有什麼事是可以完全被彌蓋的,言論犯罪層出不窮,而新聞播報出或網友披露的罪犯行為者,更是可以在短時間被人肉搜索出當事人。

總而言之,Facebook這個網站對於隱私安全的保護並不完善,也有許多令人疑慮的地方,尤在這網路的開放空間,「注重隱私權」這一回事不再只是關乎個人,而是已到達牽一髮動全身的嚴重性(例如人們可以透過搜尋Facebook的好友,再去連結到更多人的帳號)。在此花花世界,每個人都應該更在乎自身安全,而非放任,抱著「反正輪不到對我有損害」的僥倖心態。每一次分享、按讚、回應.....等等「行跡」,都可能是洩露自身資料的第一步,而我們的隱私就這樣子漸漸流失。